菜品標準亂制定 別給餐企和廚師添亂了
川菜標準一出,又是質疑吐槽一片。這就像剛剛熱議過的揚州炒飯新標準一樣,授牌與摘牌之間,容易給人無限遐想。這也難怪,按照新標考究下來,縱使煙花三月親赴揚州,尋遍大街小巷,除非當地技術監(jiān)督局“督造”,恐怕要想找一碗標準版揚州炒飯,也是千難萬難。而今,川菜的魚香肉絲又精確到“毫米級”,究竟是幾個意思呢?
一、標準本身不標準,存在模糊概念
“揚州炒飯”新標準本身就不標準,存在諸多模糊概念。比如,形態(tài)上要達到米飯顆粒分明,這點容易辨別,但達到晶瑩透亮如何辨別?又如,不同的人尤其是不同年齡段的人,對炒飯軟硬度的感覺和要求完全不同,怎么樣才是軟硬適度?再如,氣味上要具有炒飯?zhí)赜械南阄,這特有的香味是什么味道,普通的人有多少人知道、能說清楚?
二、要不要標準
7月份的時候,重慶媒體報道稱,女食客索賠大鬧餐館,就是因為魚香肉絲里沒有魚味,因此拒不付款。老板無奈,只得110報警。這固然是個笑話,反過來也說明一點,在一些著名的菜品上,從市場交易考量,色香味與食材的關系,總有一個大概靠譜的“度”。不然,一碗豆腐也叫魚香肉絲,總有點搶錢的意思。
三、誰來制定標準
這是問題的關鍵。按照市場自洽的邏輯,這個標準應該是自發(fā)形成,或者頂多是行業(yè)協(xié)會出面成文的,而不應該是權力部門越俎代庖地閑操心。道理也不復雜,就像武俠片中江湖門派各有“規(guī)矩”,但歷代朝廷一般不會出面修訂或矯正一樣。家務事,不插手,民間活力才能奔涌,尋租沖動才能遏止。
四、強制性執(zhí)行標準可笑
“揚州炒飯”早在2002年就有一個標準,據說這是一份行業(yè)標準,沒有任何的強制性。而“揚州炒飯”新標準,報道稱是由揚州市質量監(jiān)督局發(fā)布的最新的揚州炒飯標準,屬于地方標準,有一定的強制性。如此看來,“揚州炒飯”新標準及其強制推行實在是扯淡。
“揚州炒飯”新標準如果是倡導一種自覺,似乎無可厚非,而變成強制標準,那就確實可笑。第一,誰來強制?“揚州炒飯”遍布世界各地,難道揚州市質量監(jiān)督局每天派人到世界各地檢查?第二,違反了標準怎么辦?對授予《揚州炒飯標準制作指定單位》稱號的,當然可以摘牌;但本身就是“揚州炒飯”,卻沒有被授予稱號的呢?難道他們做出來的就不是“揚州炒飯”了?
五、市場自有市場的標準,別來添亂
“揚州炒飯”既是揚州的一塊金字招牌,也是中華飲食的代表性主食之一。為“揚州炒飯”制定新標準不是不可以,制定更高的“揚州炒飯”標準來,有利于保護“揚州炒飯”的聲譽,維護揚州的形象。但是,用“一刀切”做法、強制性手段來推行“揚州炒飯”新標準,只能砸掉“揚州炒飯”的牌子,損傷揚州的文明開放形象。既然“蛋香”“飯香”“菜香”是“揚州炒飯”的三大靈魂,那又何必要求米飯顆粒分明、晶瑩透亮、軟硬適度?那又何必非得用強制手段來推行新標準?
市場自有市場的標準,這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選擇;而權力作為該有權力作為的標準,這是公共治理的兜底責任。餐飲地方標準也不是不能搞,關鍵是,還得在安全與衛(wèi)生上多繡花,至于“質地軟糯”、“干香滋潤”等細枝末節(jié)的色香味標準,還是交給這個行當去費心好了。
六、別本末倒置,去操心該操心的事吧
公權部門訂立的餐飲標準,也不是動輒得咎的事。比如川菜標準,制作工藝規(guī)范只是“川菜標準”中的一部分,更多的標準集中于食品的衛(wèi)生規(guī)范。廚房的設施、設備、工具必須符合衛(wèi)生安全標準,食品生產過程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劑,食品的包裝、標志、運輸、存放應符合一定規(guī)格,食品的食鹽等理化指標、大腸桿菌等衛(wèi)生指標不得超標……涉及食品安全的衛(wèi)生標準,是強制執(zhí)行的,必須被監(jiān)督與制約;而色香味上的工藝標準,不過是推薦標準,沒有任何強制性。那么,從輿論關注來說,也要如實看到標準的全面與均衡,不能只把目光投注于制作工藝的推薦標準上,而對餐飲安全的衛(wèi)生標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。
這些年,在“旅游大國”的旗幟下,各地餐飲新標如雨后春筍。紅燒肉標準、饅頭標準、拉面標準、火鍋標準……越來越多的標準,怕就怕本末倒置——不在安全底線上下功夫,而在本該百花齊放的制作工藝上立規(guī)矩。
來源:職業(yè)餐飲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