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道傳統(tǒng)的廣式燒臘再也吃不到了
發(fā)布時間:2015-09-25
老廣們,你們知道什么是鴨腳包嗎?
據(jù)說,很久以前的廣式燒臘檔,除了燒鵝、叉燒、白切雞,還不時有扎蹄、鳳眼潤、金錢雞、鴨腳包、桂花扎等“二線”燒臘助陣。這些“二線”燒臘,在當時常被作為“象生拼盤”或“小碟”使用。這道在清末民初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的燒臘,曾經(jīng)風靡?guī)状耍,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已日漸少見。
1[鴨腳包]傳統(tǒng)廣式燒臘
在清末民初的廣州,已經(jīng)有出現(xiàn)的“鴨腳包”,又稱“鴨扎”,它比“桂花扎”還要早流傳在廣式燒臘檔中。在那時候,無論是大小酒樓還是街邊燒臘鋪,都會見到鴨腳包的身影,但具體是誰首創(chuàng)的,就不得而知了!傍喣_包”顧名思義,就是用鴨腳包食材再用鴨腸捆扎,放入爐中烤制。而鴨腳包著的食材,既有鴨肝或者雞肝,也有肥叉燒或者冰肉。
現(xiàn)在,在網(wǎng)上搜尋“鴨腳包”,我們能找到“安徽鴨腳包”、“陽東鴨腳包”或“惠東鴨腳包”,唯獨少見廣式“鴨腳包”的信息!傍喣_包”似乎成為了一種外地的小吃。廣式鴨腳包與其它形式的鴨腳包是完全不一樣的,它集合了紅鹵水、扎肉和燒烤工藝,是絕對傳統(tǒng)的廣式燒臘。
2[粗料精制]剩貨鹵扎燒再作演繹
據(jù)介紹,廣式“鴨腳包”工藝繁瑣,屬“粗料精制”的一種。那時,燒臘檔中賣剩的鴨腳、鴨肝、雞肝、肥叉燒等,老板為了不讓剩貨浪費,就請師傅把它們再次制作!傍喣_包”就是這樣出現(xiàn)的。
廣式“鴨腳包”,必須將鴨腳、鴨肝等放進紅鹵水中鹵熟入味再使用。在燒臘檔中,雞肝比鴨肝要矜貴,且雞肝沒有腥味口感更好,但在制作“鴨腳包”上,有師傅用雞肝也有用鴨肝的,這取決于店家的檔次。鹵水過后的鴨腳無需拆骨,而是在鴨掌上放入鴨肝或雞肝,以及肥叉燒。據(jù)說,也有師傅用專門制作的冰肉代替肥叉燒,這是因為有時候“鴨腳包”銷量大了,燒臘檔的肥叉不夠用,就以冰肉代替了。無論是肥叉燒還是冰肉,都必須是厚切成5毫米一片,鴨腳包的內(nèi)餡才有口感。
廣式鴨腳包也稱“鴨扎”,因為必須用鴨腸將鴨掌上的肝臟和肥叉扎好。鴨腸通過“飛水”處理成半生熟,帶有硬性,用以扎鴨腳更為適當。值得注意的是,扎鴨腳很考技巧,松了內(nèi)餡容易掉落,過緊則會讓后期燒烤的鴨腸斷裂。
扎好的鴨腳,要放在叉燒汁內(nèi)腌制1小時左右,再放入明爐內(nèi)中火烤制?局翈в薪瘘S偏紅即可,淋上糖漿便大功告成。
一只鴨腳包,將廣式傳統(tǒng)燒臘中的“鹵、扎、燒”三大技巧演繹得淋漓盡致。
3[風靡一時]臘制“鴨腳包”甚受歡迎
據(jù)說,當年還有師傅將鴨腳換成鴨中翼,搭配上鴨肝、肥叉燒,扎上鴨腸制作成“三星扎”,口味也相當獨特。但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,廣式的“鴨腳包”,也漸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。
現(xiàn)在,人們偶爾會在臘味鋪內(nèi)見到“臘制”過的鴨腳包。在上世紀60、70年代,鴨腳包是甚受歡迎的,以致有臘味鋪專門推出“臘制”風味的廣式鴨腳包,讓鴨腳包帶有了另一種風味。
可惜的是,會制作廣式鴨腳包的師傅現(xiàn)在也不愿意做這些賣不起價,又工序繁瑣的美食了。
來源:美食導報